去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高质量推进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行动方案》,力争用3至5年把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引领性的金融科技中心。
6月23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发布了《上海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评价与奖励办法》,将设立专项奖励资金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充分发挥在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创新引领作用。
事实上,近年来,AFAC金融智能创新大赛、世界科学智能大赛、FIRST机器人竞赛(FRC)等知名的创新大赛等落户上海,作为创新生态的高能磁场,陆续为城市科创生态注入持续涌动的活水。
上海正全力朝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目标迈进,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共进为上海科技发展保驾护航,不断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
在7月3日举办的AFAC金融智能创新大赛的启动仪式上,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翟金国表示,上海正全力下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全力推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跃升。上海始终着力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发挥大企业、创投机构、创新载体等各方面力量,鼓励支持市场化机构,聚焦重点领域、前沿技术、未来产业等,举办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赛事和活动,加快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集聚,为创新项目和创业团队搭建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各类赛事发现新技术、新业态,孵化培育本土硬科技创新团队和企业,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注入新活力。
AFAC金融智能创新大赛正是一次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人工智能和金融领域的相关应用转化的一次有益尝试。大赛作为创新生态的高能磁场,将为城市科创生态注入持续涌动的活水。
据悉,AFAC金融智能创新大赛是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下,由国内外20多家顶尖高校、学术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联合发起 的一项赛事,目前赛事已被纳入“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成长为Fintech行业走向全国的顶尖赛事。
自从2023年首届举行之后,在过去两届,大赛已构筑起AI科技+创新应用+创业孵化的良性闭环,累计吸引超10000支精锐团队,逾30000名怀揣梦想的选手同台竞技,覆盖高校500多所、参赛企业261所,诞生了一批创新成果,为上海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培养了一批青年才俊。

“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让AI落地应用”
“我觉得2025年是中国科技的一个逆转之年,DeepSeek的横空出世让全球认识到中国的创新力量在过去是被低估的,证明了中国青年科技人才的创造能力是非常强的。我认为中国的青年科研人员的创造能力过去是被大大低估的,相对于一些已经成名、成家的科研人员,年轻人分配到的资源是相对较少的。” 在近日举行的一场青年人才颁奖礼上,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做出上述表示。在他看来,如果我们能够给青年人才更多支持,相信中国的年轻人会创造出更多震惊世界的奇迹,“所以我觉得现在要修正我们的认知,给予中国的青年人才更多支持、更多资源、更多关爱。”他补充说。
2015年,还在上海读书的王兴兴通过参加科创比赛得到了8万元奖金,“产品成本一两万元,我赚了最早的启动资金。”王兴兴回溯自己在上海读研期间开创性地开发了低成本高性能四足机器人XDog,并于2015年参加了上海一项机器人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二等奖,8万元的奖金成为宇树科技最早的启动资金;通过比赛,他认识了不少投资人,同时也通过比赛,他的机器人在网络上有了传播,又吸引了更多投资人,最终促使他毕业以后辞掉了在大疆的短暂工作,即开启创业之旅。
今天,更多“王兴兴们”也试图在通过赛事开启他们的梦想之路。
“我最想获得一笔初创资金,期望在大模型时代做出一款真正安全、可控、可信的生成式产品。”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甘振良从去年开始关注AFAC金融智能创新大赛,今年决定参赛入局,是因为在经历了大厂实习之后,他有了自己的创业想法。
“AI的爆火带来了更多新的创业机会,每个年轻人都想投身其中,做点有意义的事,让AI落地应用。”在过往有过很多科创参赛经历并屡屡取得好成绩的甘振良,对于自己今年的参赛非常有信心。
已连续三年担任AFAC大赛评委的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程大伟认为,过去三年,他亲眼见证着AFAC赛制越发成熟,“赛事设计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推动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进行有效预测,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解释性机理层面展开深度探索,也有助于在真实场景部署验证,打通产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在他看来,一些具备创业孵化潜力的解决方案通过赛事有机会定向导入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及孵化器,也是实现创新策源的一个路径。
“人工智能确实是年轻人的事业。不管是大厂还是创新企业,挑大梁的都是年轻人。”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教授魏哲巍表示,AI的发展需要年轻人的闯劲。当前AI+金融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无论是学科发展,还是产业升级,都蕴藏丰富机会。社会要鼓励创新、坚定投资,让年轻人施展才华。尤其像AFAC赛事,正是为年轻人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平台。
AFAC大赛不仅培育选手的专业竞争力,更成为链接资本与产业合作的“金名片”。大赛邀请创投领域名师担任导师,提供创业指导、风险投资及行业性资源,帮助参赛项目迅速起步发展。同时将向政府投资基金、创业投资机构、银行等推荐优秀项目,推动需求对接、产融对接、大中小企业融通等活动,集聚带动各类投融资机构为参赛团队或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给予优秀项目“天使基金”绿色直通车机会。
“为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架接了桥梁”
“AFAC大赛之所以在高校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是因为大赛将企业界的真实需求和行业的长期痛点凝练成赛题和刷榜赛制,既依托阿里系大模型的研发基础,又紧密结合蚂蚁在金融行业的场景落地能力,形成了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导向的鲜明特色。这种将学术训练与行业实践深度融合的模式,为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架接了桥梁。”程大伟表示。
“我们一直都非常鼓励学生参加AFAC这样的大赛。”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彭鑫表示,计算机学科是典型的应用学科,借助AFAC大赛,学生可以将课程学习中所获取的专业知识融入实践应用,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知识背后的应用背景和现实需求;也可以通过竞赛了解其他参赛者的创新理念和技术成果,在学习和借鉴中提升认知水平和专业能力。

AFAC2025大赛走进上海财经大学进校路演。
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高校的教育越来越需要结合开放的外部资源。一方面,年轻的科研人才通过大赛向产业贡献他们的智慧和想法;另一方面,大赛也在为科研机构补充他们的教育资源。
彭鑫特别提到,当前正值复旦计算机学科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建设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的阶段。“我们正在推进本研融通改革,通过本博或本硕一体的长周期模式培养干细胞式的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彭鑫说,这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淡化绩点,突出专业能力培养。为此,学院将科创竞赛、开源贡献、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表现纳入奖学金评比和本研融通各阶段考核要求。
“像AFAC这种面向垂直领域深度应用场景的大赛,就可以锻炼学生跨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能力。”彭鑫说,这与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的不谋而合,他希望学生在AFAC大赛中通过计算和AI+不同领域的深度应用发现新问题、凝炼好问题、解决真问题,同时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与信心,提高团队合作与统筹协调能力。
AI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当前AI人才呈现出两种差异化发展趋势,其一是纵向技术深耕,其二为横向领域融合。程大伟同样提到,同济大学新近成立五大学院,深入研究人工智能赋能交通、建筑、金融、管理等学科,AFAC大赛为金融与计算机学科的交叉研究提供了实质性支撑,为跨学科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提供了指引,推动构建“学科交叉+协同攻关”的科研新范式。
创新生长在学术研究与产业现实的交界处,产研结合的比赛有助于找到科研创新点,也是检验科研成果能否落地的试金石。同济大学研究生吴佳璇两度参与AFAC大赛,今年制定的小目标是深耕大模型落地金融场景,跑通算法创新。去年遭遇的赛事挫折则让他直呼自己“还是太年轻”。
他将去年踩过的坑攒成了今年的参赛经验,并建议参赛团队分工协作、各显所长,重视跨学科能力,在有限的参赛时间内采用稳扎稳打的策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新,不盲目追求“从头造轮子”,也不要尚未分工就匆忙上马,导致比赛难以推进。
AFAC大赛与上海的“化学反应”
说起上海,总离不开外滩和金融,开放和包容。上海外滩具有悠久的金融发展历史和深厚的金融文化底蕴。上海金融要素市场完备,科技创新资源活跃、各类应用场景丰富,是金融科技创新的首选之地。《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发展指数(2024)》显示,上海排名保持第三,上海在金融科技应用上持续发力,风投融资规模增长迅速,在研发投入和创新成果、信息科技产业规模方面优势明显。
据AFAC大赛主办方介绍,今年,大赛面向学生、开发者、初创团队和企业推出全新综合赛制,以金融行业内真实案例及海量真实数据为牵引,设立百万奖金池,鼓励业内外具有潜力的创新者积极参与,将赛事成果应用到实际产业中。
挑战组的开发者需基于大赛提供的金融科技领域真实数据,解决业务场景问题。在初创组,创业团队或种子企业将有效协同大模型和各垂直行业领域技术,面向金融、科技、生活等场景开发示例应用,准备商业方案。脱颖而出的团队和个人除了斩获大奖,还将获得绿色通道、名师指导、投融资对接、项目展示、免费GPU算力激励等机会。

2024年决赛颁奖现场。
正如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黄丽宏在2024“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期间所言,搭建大赛的平台就是让更多初创者被看到,为更多初创企业链接资源,让他们在上海这片科创沃土上成长。
这是一场城市与赛事的双向奔赴——不止步于竞技场上的胜负,而是推动那些源于赛场的智慧结晶与突破性成果,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切实应用于金融产业的升级浪潮中,实现从赛场到市场的价值跃迁。这种化学反应最终反哺着城市的金融肌理,助力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引领性的金融科技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高晓沨感慨,上海这座大都市是中国发展最前沿、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本身就具备了金融的独特魅力,高等教育资源丰富、长三角地区联动密切,“以上海为支点撬动比赛,是再好不过的场景。”